实验室的实验用水知识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水的分类、制备、检验、储存、使用及安全规范等。以下是环扬未来对这些方面的详细归纳:
一、实验用水的分类
实验室用水通常根据其纯度和用途分为不同的等级。常见的分类方法有两种:
-
四级分类法:
- 纯水:纯化水平最低,电导率在1~50μs/cm之间。可用于玻璃器皿的清洗等。
- 去离子水:电导率通常在1.0~0.1μs/cm之间。能满足多种需求,如清洗、制备分析标准样等。
- 实验室Ⅱ级纯水:电导率<1.0μs/cm,总有机碳(TOC)含量小于50ppb,细菌含量低于1CFU/ml。适用于试剂制备、溶液稀释、细胞培养等。
- 超纯水:在电阻率、有机物含量、颗粒和细菌含量方面接近理论上的纯度极限。电阻率可达18.2MΩ·cm,TOC<10ppb,适合多种精密分析实验的需求。
-
三级分类法(根据GB6682-2016等标准):
- 一级水:电阻率≥18.2MΩ·cm(25℃),用于有严格要求的分析试验,如高压液相色谱分析。
- 二级水:电阻率≥1.0MΩ·cm(或表述为≥10MΩ·cm,不同标准可能有所差异),用于无机痕量分析等试验。
- 三级水:电阻率≥0.2MΩ·cm(或表述为≥2MΩ·cm,根据具体标准而定),适用于一般化学实验。
二、实验用水的制备
实验用水通常通过蒸馏、反渗透、电渗析、微孔过滤、去离子等方法制备。不同等级的水需要采用不同的制备工艺:
- 蒸馏水:通过蒸馏方法除去水中非挥发性杂质而得到的纯水。
- 去离子水:利用离子交换剂去除水中的阳离子和阴离子杂质所得的纯水。
- 超纯水:在离子交换、RO膜或蒸馏预纯化的基础上,再经过核子级离子交换精纯化得到。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用途的实验用水,如无氯水、无氨水、无二氧化碳水等,这些水需要根据具体需求通过特定的制备工艺获得。
三、实验用水的检验
实验用水的质量检验指标很多,主要包括电阻率、酸碱度、钙镁离子、氯离子含量等。其中,电阻率是衡量实验室用水导电性能的指标,也是最重要的检验指标之一。不同等级的水对电阻率的要求也不同。
四、实验用水的储存与使用
-
储存:
- 实验室应配备专为储水而设计的设备,并保证其密封性和清洁度。
- 不同质量等级的水应分别储存,以防止混淆和交叉污染。
- 储存容器应选用聚乙烯等惰性材料制成,避免使用软质玻璃器皿等可能释放杂质的容器。
-
使用:
- 在进行实验时,应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等级的水。
- 取水时应注意及时关闭取水开关,防止纯水溢流造成浪费。
- 使用过程中应避免污染水源,如避免使用同一吸管同时吸取不同试剂等。
五、实验用水安全规范
- 节约用水:杜绝自来水龙头打开而无人监管的现象,做好预防措施及停水、漏水的应急准备。
- 水质监测:实验室应建立完善的水质监测机制,定期对水质进行全面检测,并详细记录每次的检测结果。
- 储水设备清洗消毒:定期对储水设备进行彻底的清洗和消毒,以确保所储存的水质安全无虞。
- 废水处理:实验室需配备有效的废水处理设施,确保所有废水排放均能达到环保标准。
- 违规处理:针对违反用水标准的行为,实验室应设立相应的处理与处罚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