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消毒和灭菌是确保实验环境安全、防止交叉污染和保证实验结果准确性的重要措施。以下是环扬未来对实验室消毒、灭菌基础知识及其影响因素的汇总:
一、消毒与灭菌的基本概念
- 消毒:指对病原微生物的繁殖体的致死作用,但不能杀死芽孢等全部微生物。因此,消毒是不彻底的,不能代替灭菌。
- 灭菌:杀灭物体中所有活的微生物(含芽孢)的作用。灭菌是采用强烈的理化因素使任何物体内外部的一切微生物永远丧失其生长繁殖能力的措施。
二、常用的消毒灭菌方法
-
物理方法:
- 干热灭菌法:利用恒温干燥箱内120ºC150ºC的高热,并保持90120分钟,杀死细菌和芽孢。适用于玻璃器皿、金属器械等。
- 湿热灭菌法:利用高压蒸汽以及在蒸汽环境中存在的潜热作用和良好的穿透力,使菌体蛋白质凝固变性而使微生物死亡。包括煮沸法和高压蒸汽灭菌法,适用于布类工作衣、各种器皿等。
- 过滤除菌法:将液体或气体通过有微孔的滤膜过滤,使大于滤膜孔径的细菌等微生物颗粒阻留,从而达到除菌的目的。适用于遇热易发生分解、变性而失效的试剂、酶液等。
- 射线杀菌法:利用紫外线等射线的辐射作用,破坏微生物的核酸及蛋白质等,使其灭活。适用于实验室空气、地面、操作台面等。
-
化学方法:
- 消毒剂消毒法:使用化学消毒剂对物品、空气、工作面等进行消毒。常用的消毒剂有醇类、酚类、醛类、氧化剂等。
- 抗生素抑菌法:主要用于培养液,是培养过程中预防微生物污染的重要手段以及作为微生物污染不严重时的“急救”措施。常用的抗生素有青霉素、链霉素和新霉素等。
三、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
- 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不同类型的病原微生物对消毒剂的抵抗力不同,因此进行消毒时必须区别对待。同时,微生物污染数量越多,需要消毒的时间就越长,剂量越大。
- 消毒剂的种类和浓度:消毒剂的种类很多,性质不一,应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既安全又有效的消毒剂。消毒剂的浓度也会影响消毒效果,一般来说,提高消毒剂的浓度能增强其杀灭效果,但某些稀释的消毒剂会被某些微生物代谢。
- 温度:温度可影响菌体表面和酶系统的活性,以及消毒剂的分子运动,使得消毒剂与菌细胞接触的机会增加,从而缩短消毒时间。但温度的变化对各种消毒剂的影响不同。
- 酸碱度(pH值):酸碱度常影响酸性或碱性消毒剂的电离度,改变其溶解度及分子结构,影响不同离子型消毒剂的作用。
- 有机物:有机物在微生物的表面形成保护层,妨碍消毒剂与微生物的接触或延迟消毒剂的作用。同时,有机物和消毒剂作用可能形成溶解度比原来更低或杀菌作用比原来更弱的化合物。
- 其他因素:如消毒时间、消毒方式(如喷洒、浸泡、擦拭等)、消毒剂的保存和使用条件等也会影响消毒效果。